孕早期是胚胎着床、器官分化和初步发育的关键阶段,犹如大厦奠基,任何细微的异常都可能影响胚胎的正常生长,甚至导致流产、胚胎停育等不良妊娠结局。对于有保胎需求的准妈妈而言,及时、全面且精准的检查是了解胚胎发育状况、明确保胎方向的核心依据。以下将详细介绍孕早期保胎期间需进行的关键检查项目及其重要意义。
基础检查:构建健康评估基石
妇科超声检查——胚胎发育的“实时影像仪”
妇科超声检查是孕早期最直观、最关键的检查手段,分为经阴道超声(阴超)和经腹部超声(腹超)两种方式。阴超无需憋尿,探头更接近子宫,能更清晰地显示子宫及附件情况,在孕早期应用广泛;腹超则需提前憋尿使膀胱充盈,作为推挤子宫的“声窗”,便于观察。
检查时机与作用:通常在孕5 - 6周,可通过阴超观察到宫内妊娠囊,确认胚胎着床位置,排除宫外孕这一孕早期“定时炸弹”。宫外孕若未及时发现,随着胚胎发育可能导致输卵管破裂、腹腔内大出血,危及孕妇生命。孕6 - 7周时,超声下可见胎芽及原始心管搏动,这是胚胎存活的重要标志。若此时未观察到胎心搏动,可间隔一周复查,若复查仍无胎心,则提示胚胎停育可能性大。
动态监测意义:在整个孕早期,医生会根据胚胎发育情况安排多次超声复查,动态观察妊娠囊大小、形态、位置,胎芽生长速度以及胎心搏动情况等,以此评估胚胎发育是否与孕周相符,及时发现胚胎发育迟缓、畸形等异常。
血HCG与孕酮检测——胚胎活力的“数字密码”
血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由胎盘合体滋养层细胞分泌,是早期妊娠诊断及胚胎发育监测的关键指标。受精卵着床后不久,HCG便开始在血液中上升,通常在受精后第6 - 7天即可检测到。正常情况下,孕早期HCG呈隔日翻倍增长趋势,即每48 - 72小时HCG值至少增加66%。若HCG增长缓慢、未达翻倍标准,或出现平台期、下降期,可能提示胚胎发育不良、宫外孕、生化妊娠、胚胎停育等。通过连续监测HCG变化,医生能及时捕捉胚胎发育异常信号,调整保胎策略。
孕酮:由卵巢黄体和胎盘分泌,是维持妊娠的重要激素。它能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降低子宫敏感性,为胚胎着床和发育提供稳定子宫环境。孕早期孕酮水平应保持相对稳定,若孕酮值过低,可能增加流产风险。但需注意,孕酮分泌呈脉冲式,单次检测结果可能存在波动,需结合多次检测及HCG变化综合判断。
血常规与凝血功能检查——身体机能的“健康晴雨表”
血常规:可了解准妈妈是否存在贫血、感染等情况。孕早期准妈妈血容量逐渐增加,对铁等造血原料需求上升,易发生缺铁性贫血。贫血不仅影响准妈妈自身健康,导致乏力、头晕、心慌等症状,还可能影响胎儿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阻碍胎儿发育。通过血常规检查,若发现血红蛋白低于正常范围,可及时补充铁剂、维生素C等营养素,纠正贫血。同时,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能反映身体是否存在感染,若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可能提示存在细菌感染,需进一步查找感染源并治疗。
凝血功能:主要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 - 二聚体等指标。孕早期准妈妈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凝血功能检查能评估血液凝固和纤溶系统平衡,预防血栓形成。若凝血功能异常,如D - 二聚体显著升高,可能增加血栓栓塞性疾病风险,影响胎盘血液循环,导致胎儿供血不足,严重时可引发流产。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采取相应预防和治疗措施,如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专项检查:精准排查潜在风险
甲状腺功能检查——代谢平衡的“关键调节器”
甲状腺激素对胎儿神经系统发育至关重要,孕早期胎儿自身甲状腺功能尚未完善,完全依赖母体甲状腺激素供应。甲状腺功能异常,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均可能影响胚胎发育,增加流产、早产、胎儿智力发育障碍等风险。
甲减:可导致胎儿神经系统发育迟缓,出生后可能出现智力低下、身材矮小等问题。通过检测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甲状腺素(FT4)等指标诊断甲减。若TSH升高、FT4降低,可诊断为临床甲减;若仅TSH升高、FT4正常,则为亚临床甲减。甲减准妈妈需及时补充左甲状腺素钠片,将TSH控制在孕早期2.5mIU/L以下。
甲亢:可能引发流产、早产、胎儿生长受限等不良妊娠结局。检测血清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FT4等可诊断甲亢。若TSH降低、FT3和/或FT4升高,可诊断为甲亢。甲亢准妈妈治疗需谨慎,常用抗甲状腺药物如丙硫氧嘧啶,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和胎儿情况。
免疫相关检查——胚胎着床的“隐形守护盾”
部分准妈妈反复出现孕早期流产、胚胎停育,可能与免疫因素有关。免疫系统异常可能导致母体对胚胎产生排斥反应,影响胚胎着床和发育。常见免疫相关检查项目包括:
抗磷脂抗体:包括抗心磷脂抗体(ACA)、狼疮抗凝物(LA)、β2 - 糖蛋白Ⅰ抗体(β2 - GPⅠ - Ab)等。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体内这些抗体阳性,可导致胎盘血管血栓形成,影响胎盘血液循环,引发流产、胎死宫内等。若检测发现抗磷脂抗体阳性,准妈妈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等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预防血栓形成,降低流产风险。
封闭抗体:正常情况下,母体免疫系统会产生封闭抗体,保护胚胎免受母体免疫系统攻击。若封闭抗体缺乏,母体免疫系统可能将胚胎识别为“异物”进行攻击,导致反复流产。封闭抗体检测可了解母体免疫状态,若为阴性,可采用配偶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等方法,刺激母体产生封闭抗体,提高妊娠成功率。
自身免疫抗体:如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ENA)等,可用于筛查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这些疾病可能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影响妊娠结局。若自身免疫抗体阳性,需请风湿免疫科医生会诊,评估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在控制病情稳定后再考虑妊娠,妊娠期间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病原微生物检查——胚胎健康的“隐形杀手”筛查
孕早期感染某些病原微生物,如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TORCH)等,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胎儿畸形、流产、早产、死胎等严重后果。TORCH检查可检测准妈妈体内是否存在这些病原微生物的近期感染或既往感染。
弓形虫:主要通过食用未煮熟的肉类、接触被猫粪便污染的物品等途径感染。若孕早期感染弓形虫,可导致胎儿脑积水、小头畸形、智力障碍等。若TORCH检查显示弓形虫I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感染,需进一步评估感染时间和胎儿受累风险,必要时进行羊水穿刺等检查,根据结果决定是否终止妊娠。
风疹病毒:孕妇感染风疹病毒后,胎儿可能出现先天性风疹综合征,表现为先天性心脏病、耳聋、白内障等。若风疹病毒IgM抗体阳性,表明近期感染,需权衡利弊,谨慎决定妊娠去留。
巨细胞病毒:感染后可引起胎儿肝脾肿大、黄疸、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头畸形等。巨细胞病毒I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感染,需密切监测胎儿发育情况,通过超声、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评估胎儿是否受累。
单纯疱疹病毒:分为Ⅰ型和Ⅱ型,孕早期感染可能导致胎儿流产、早产、畸形等。单纯疱疹病毒IgM抗体阳性表示近期感染,需根据感染类型、症状严重程度等制定相应处理措施。
遗传学检查:探寻胚胎发育的“基因密码”
染色体检查——揭示遗传异常的“真相”
对于有不良孕产史(如反复流产、胚胎停育、胎儿畸形等)、高龄(≥35岁)、家族中有遗传病史的准妈妈,建议进行染色体检查,包括准妈妈和准爸爸的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异常是导致孕早期流产、胚胎停育及胎儿畸形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染色体数目异常(如21 - 三体综合征、18 - 三体综合征等)和结构异常(如染色体易位、缺失、重复等)。通过染色体检查,可明确准父母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评估再次妊娠发生染色体异常胎儿的风险,为后续生育决策提供依据。
胚胎染色体检查——精准定位发育异常根源
若发生孕早期流产或胚胎停育,建议对流产组织进行染色体检查,了解胚胎染色体是否存在异常。胚胎染色体异常是自然流产最常见的原因,约占50% - 60%。通过胚胎染色体检查,可明确流产是否由胚胎本身染色体异常导致,避免盲目保胎,同时为准父母提供遗传咨询,指导后续生育。目前常用的胚胎染色体检查方法有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等,其中CMA可检测更微小的染色体片段缺失或重复,提高染色体异常检出率。
孕早期保胎期间的检查项目犹如一张精密的“健康地图”,为医生全面了解胚胎发育状况、排查潜在风险提供了关键信息。准妈妈应积极配合医生完成各项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为新生命的诞生筑牢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