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复发性流产是妇产科常见疾病,严重影响育龄女性的身心健康与家庭稳定。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阐述复发性流产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发病率、地域分布、年龄特征等,并从遗传、解剖、内分泌、免疫、感染、环境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分析其危险因素,旨在为复发性流产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降低其发生率,改善妊娠结局。
一、引言
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是指与同一性伴侣连续发生 2 次及 2 次以上在妊娠 28 周之前的胎儿丢失,包括连续发生的自然流产和生化妊娠。该病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造成巨大的心理创伤,影响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深入了解复发性流产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危险因素,对于制定有效的预防策略、提高诊断准确性和实施针对性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二、复发性流产的流行病学特征
(一)发病率
复发性流产在育龄女性中的发病率约为 1% - 5%,且随着流产次数的增加,再次流产的风险也显著升高。有研究表明,连续发生 2 次流产的女性,再次流产的风险约为 24%;连续 3 次流产者,再次流产的风险可高达 30% - 40%。不同地区和人群的发病率存在一定差异,可能与种族、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二)地域分布
复发性流产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存在地域差异。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由于医疗条件较好、人们健康意识较强,可能更注重孕前检查和孕期保健,复发性流产的发病率相对较低;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健康知识普及程度不够,发病率可能较高。例如,在一些非洲和亚洲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感染性疾病较为常见、营养状况较差等原因,复发性流产的发病率可能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
(三)年龄特征
女性年龄是影响复发性流产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复发性流产的发生率逐渐上升。20 - 29 岁女性的发病率相对较低,约为 10% - 15%;30 - 34 岁女性的发病率上升至 15% - 20%;35 岁及以上女性的发病率则明显增加,可达到 25% - 50%。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女性的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卵子质量下降,染色体异常的风险增加,同时子宫内膜的容受性也可能降低,从而影响胚胎的着床和发育。
(四)季节性特征
目前关于复发性流产是否存在季节性特征的研究结果尚不一致。部分研究表明,复发性流产在夏季的发病率可能相对较高,可能与夏季气温较高、细菌和病毒容易滋生、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增加有关;而另一些研究则未发现明显的季节性差异。
三、复发性流产的危险因素
(一)遗传因素
染色体异常:染色体异常是复发性流产最常见的遗传因素,约占 50% - 60%。其中,胚胎染色体异常占主要比例,约为 60% - 70%,多为偶发性,与父母年龄、环境因素等有关;父母染色体异常约占 3% - 5%,常见的有染色体平衡易位、倒位、缺失等,可导致胚胎染色体异常,从而引起流产。
基因多态性:某些基因的多态性可能与复发性流产的发生有关。例如,凝血相关基因、免疫相关基因、内分泌相关基因等的多态性,可能影响机体的凝血功能、免疫调节和内分泌平衡,增加流产的风险。
(二)解剖因素
子宫畸形:先天性子宫畸形是导致复发性流产的重要解剖因素之一,常见的有双角子宫、纵隔子宫、单角子宫等。子宫畸形可影响子宫的形态和容积,干扰胚胎着床和胎盘发育,增加流产的风险。
子宫肌瘤:黏膜下肌瘤和较大的肌壁间肌瘤可改变宫腔形态,影响子宫内膜的血供和胚胎着床,导致流产。
宫腔粘连:多由于宫腔手术操作(如人工流产术、刮宫术等)损伤子宫内膜基底层,引起宫腔部分或完全粘连,影响胚胎着床和发育,导致复发性流产。
宫颈机能不全:宫颈内口松弛,在妊娠中期或足月前无腹痛的情况下宫颈扩张,导致胎囊突出或破裂,引起晚期流产或早产。
(三)内分泌因素
黄体功能不全:黄体功能不全可导致孕酮分泌不足,影响子宫内膜的分泌期变化,不利于胚胎着床和发育,是引起早期流产的常见原因之一。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PCOS 患者常存在内分泌紊乱,如高雄激素血症、胰岛素抵抗等,可影响卵子的质量和子宫内膜的容受性,增加流产的风险。
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均可影响妊娠结局。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导致胚胎发育迟缓、流产;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引起心悸、手抖等症状,增加孕妇的代谢负担,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高泌乳素血症:高泌乳素血症可抑制下丘脑 - 垂体 - 卵巢轴的功能,导致排卵障碍和黄体功能不全,增加流产的风险。
(四)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抗磷脂综合征(APS)、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可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胚胎组织或影响胎盘的血液循环,导致流产。
同种免疫异常:母体对胚胎父系抗原识别异常,产生免疫排斥反应,影响胚胎的着床和发育。常见的同种免疫异常包括封闭抗体缺乏、NK 细胞活性异常等。
(五)感染因素
生殖道感染:如支原体、衣原体、淋球菌等感染,可引起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等,影响胚胎着床和发育,增加流产的风险。
全身性感染:如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弓形虫等感染,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给胎儿,导致胎儿畸形、流产或早产。
(六)环境因素
物理因素:长期接触射线、高温、噪音等物理因素,可能影响生殖细胞的质量和胚胎的发育,增加流产的风险。
化学因素: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铅、汞、苯、甲醛等,可干扰内分泌系统,影响生殖功能,导致流产。
(七)生活方式因素
不良嗜好:吸烟、酗酒、吸毒等不良嗜好可影响生殖系统的功能,降低卵子和精子的质量,增加流产的风险。
过度劳累:长期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熬夜等可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内分泌失调,影响妊娠结局。
肥胖或消瘦:肥胖或消瘦均可影响内分泌平衡和生殖功能,增加流产的风险。肥胖女性常伴有胰岛素抵抗、高雄激素血症等问题;消瘦女性则可能存在营养不良、月经失调等情况。
四、结论
复发性流产具有特定的流行病学特征,其发病率受地域、年龄等因素的影响。该病的发生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解剖、内分泌、免疫、感染、环境及生活方式等方面。深入了解复发性流产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危险因素,有助于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如加强孕前检查、避免接触有害环境因素、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等;同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通过全面的病因筛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妊娠成功率,改善妊娠结局。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研究,深入探讨复发性流产的发病机制,为该病的防治提供更科学、有效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