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妇产专科医院 郑州市医保定点医院 0371-61006100
首页>备孕助孕

习惯性流产再妊娠的围产期管理建议

时间:2025-08-07 来源:郑州商都妇科医院

  摘要:习惯性流产患者再次妊娠时面临较高风险,围产期管理至关重要。本文从孕前评估与准备、早孕期管理、中孕期管理、晚孕期管理以及分娩期和产后管理等方面提出全面且规范的管理建议,旨在降低再次流产风险,保障母婴健康,提高妊娠成功率与新生儿质量。

  一、引言

  习惯性流产是指与同一性伴侣连续发生 3 次及 3 次以上的自然流产,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身心负担。当习惯性流产患者再次妊娠时,围产期管理成为保障妊娠顺利进行、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的关键环节。科学、规范的围产期管理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潜在问题,提高妊娠成功率,保障母婴健康。

  二、孕前评估与准备

  (一)全面身体检查

  生殖系统检查:包括妇科超声、子宫输卵管造影等,评估子宫形态、结构是否正常,有无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宫腔粘连等病变;检查输卵管是否通畅,排除输卵管积水等可能影响妊娠的因素。

  内分泌检查:检测性激素六项(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雌二醇、孕酮、睾酮、泌乳素)、甲状腺功能(促甲状腺激素、游离甲状腺素等)、血糖及胰岛素水平等,判断是否存在内分泌紊乱,如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可能影响妊娠的维持。

  免疫功能检查:进行自身抗体检测,如抗磷脂抗体(包括抗心磷脂抗体、抗β2 - 糖蛋白Ⅰ抗体等)、抗核抗体、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等,以及封闭抗体检测,评估免疫功能是否异常,免疫因素在习惯性流产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

  感染因素筛查:检测TORCH(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支原体、衣原体、淋球菌等,排除感染因素导致的流产风险。

  染色体检查:对夫妇双方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了解是否存在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染色体异常是习惯性流产的常见遗传因素之一。

  (二)病因治疗与调整

  根据孕前检查结果,针对发现的病因进行积极治疗。如存在内分泌疾病,应进行相应的药物调整,使内分泌指标恢复正常;对于免疫功能异常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免疫抑制剂、免疫球蛋白等治疗;若存在感染,应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指导患者调整生活方式,戒烟、戒酒,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保持规律的作息和良好的心态。

  (三)心理支持

  习惯性流产患者往往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可能影响下丘脑 - 垂体 - 卵巢轴的功能,进而影响妊娠。因此,在孕前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通过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压力,树立信心,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迎接再次妊娠。

  三、早孕期管理(妊娠 12 周前)

  (一)确认妊娠与监测

  早期确诊:对于有习惯性流产病史的患者,一旦出现月经推迟,应及时进行血或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检测,确认是否妊娠。一旦确诊妊娠,应尽早进行超声检查,确定是否为宫内妊娠,排除宫外孕的可能。

  定期监测:在早孕期应定期监测血 hCG 和孕酮水平,了解胚胎的发育情况。一般来说,血 hCG 应每隔 48 小时翻倍增长,孕酮水平应维持在正常范围。若 hCG 增长缓慢或孕酮水平过低,可能提示胚胎发育不良或存在流产风险,需及时采取保胎措施。

  (二)保胎治疗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给予黄体酮、地屈孕酮等孕激素制剂进行保胎治疗,以维持子宫内膜的正常形态和功能,为胚胎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对于免疫因素导致的习惯性流产,可根据免疫检查结果,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免疫球蛋白等药物。

  休息与活动:嘱患者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减少性生活,以降低流产的风险。但也不应绝对卧床,可适当进行一些轻柔的活动,如室内散步等,以促进血液循环。

  (三)密切观察与及时处理

  密切观察患者有无阴道流血、腹痛等症状,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诊。对于阴道流血量较多、腹痛剧烈的患者,应考虑流产不可避免,需及时进行清宫手术,以避免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四、中孕期管理(妊娠 13 - 27 周)

  (一)常规产前检查

  按照常规产前检查流程,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包括测量血压、体重、宫高、腹围,听胎心音等,了解孕妇的身体状况和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同时,进行唐氏筛查、无创 DNA 检测或羊水穿刺等产前诊断,排除胎儿染色体异常等疾病。

  (二)预防并发症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预防: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控制体重增长,适当补充钙剂,定期测量血压,及时发现并处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早期迹象。

  妊娠期糖尿病筛查与管理:在妊娠 24 - 28 周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筛查妊娠期糖尿病。对于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的患者,应通过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和必要时胰岛素治疗等措施,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三)胎儿监护

  通过超声检查定期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指标,如双顶径、股骨长、腹围等,评估胎儿的生长速度是否正常。同时,观察胎儿的结构有无异常,如心脏、脑部、脊柱等。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可进行胎儿心电图、胎心监护等检查,了解胎儿的宫内安危情况。

  五、晚孕期管理(妊娠 28 周后)

  (一)加强产前检查

  增加产前检查的频率,每 1 - 2 周进行一次产前检查。密切监测孕妇的血压、尿蛋白、水肿等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等严重并发症。同时,注意观察胎儿的胎位、胎心、胎动等情况,评估胎儿的宫内状况。

  (二)确定分娩方式

  根据孕妇和胎儿的具体情况,如骨盆大小、胎儿体重、胎盘位置、胎儿宫内安危等,综合评估后确定合适的分娩方式。对于有习惯性流产病史且存在宫颈机能不全的患者,可在妊娠晚期根据情况进行宫颈环扎术,以延长孕周,提高胎儿存活率。

  (三)分娩准备

  指导孕妇做好分娩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心理准备、物品准备等。向孕妇及其家属介绍分娩过程和注意事项,缓解其紧张情绪。同时,做好新生儿抢救的准备工作,确保在分娩过程中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能够及时处理。

  六、分娩期管理

  (一)产程观察

  密切观察产程进展,监测孕妇的生命体征、宫缩情况、胎心变化等。对于有习惯性流产病史的孕妇,产程中应更加谨慎,注意观察有无胎盘早剥、脐带脱垂等并发症的发生。

  (二)分娩方式选择与实施

  根据既定的分娩方式,安全、顺利地完成分娩过程。在分娩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孕妇和胎儿的损伤,确保母婴安全。对于剖宫产分娩的孕妇,应注意手术操作规范,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七、产后管理

  (一)产妇观察与护理

  产后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子宫收缩情况、阴道流血量等,预防产后出血、产褥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指导产妇合理饮食,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促进身体恢复。

  (二)新生儿护理

  对新生儿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评估新生儿的健康状况。指导产妇正确哺乳,做好新生儿的喂养、保暖、皮肤护理等工作,预防新生儿疾病的发生。

  (三)心理支持与随访

  产后继续给予产妇心理支持,帮助其适应母亲角色,缓解产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同时,建立随访制度,定期对产妇和新生儿进行随访,了解产妇的身体恢复情况和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存在的问题。

  八、结论

  习惯性流产再妊娠的围产期管理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的共同努力。通过全面的孕前评估与准备、精细的早孕期管理、规范的中晚孕期管理、谨慎的分娩期管理以及细致的产后管理,能够有效降低再次流产的风险,提高妊娠成功率,保障母婴健康。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应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围产期管理方案,为习惯性流产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提示:医疗健康信息具有强领域专业性,以上内容仅供阅读,具体疾病诊疗请及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