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妇产专科医院 郑州市医保定点医院 0371-61006100
首页>妇科检查

慢性附件炎的诊断标准及治疗进展

时间:2025-07-20 来源:郑州商都妇科医院

  摘要:慢性附件炎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生殖健康。本文详细阐述了慢性附件炎的诊断标准,涵盖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方面。同时,综述了近年来该病在治疗上的进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以及新兴的生物治疗等,旨在为临床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慢性附件炎提供参考。

  一、引言

  慢性附件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官(包括子宫、输卵管、卵巢)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等部位发生的慢性炎症,多由急性附件炎治疗不彻底或未及时治疗迁延而来。该病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的特点,可导致输卵管阻塞、粘连,影响受孕,增加宫外孕的发生风险,严重威胁女性的生殖健康。因此,准确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二、慢性附件炎的诊断标准

  2.1 症状诊断

  下腹疼痛及坠胀:这是慢性附件炎最常见的症状,多为持续性隐痛,在劳累、性交后或月经前后疼痛可加重。疼痛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不适,而严重者则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腰骶部酸痛:由于炎症波及盆腔结缔组织,可引起腰骶部酸痛,这种酸痛感在长时间站立、久坐或弯腰时更为明显。

  白带异常:患者常出现白带增多,质地可为黏稠或稀薄,有时可伴有异味。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白带带血的情况,尤其是在性生活后。

  月经不调:炎症可影响卵巢功能,导致月经失调,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周期不规律等。

  不孕:慢性附件炎引起的输卵管粘连、阻塞是导致女性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若患者有正常性生活且未采取避孕措施一年以上未怀孕,同时伴有上述其他症状,应考虑慢性附件炎的可能。

  2.2 体征诊断

  妇科检查: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可发现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的输卵管,或有片状增厚、压痛。宫旁结缔组织炎时,可扪及宫旁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或呈囊性肿物,有压痛。

  腹部检查:部分患者可在下腹部触及包块,边界不清,活动度差,有压痛。

  2.3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急性发作期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升高,但在慢性期血常规一般无明显异常。

  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血沉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指标。在慢性附件炎急性发作时,CRP和血沉可升高,有助于判断炎症的活动程度。

  病原体检测:通过宫颈分泌物、阴道分泌物或输卵管通液液等进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以及性传播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支原体等)的检测,可明确病原体类型,为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提供依据。

  肿瘤标志物检测:对于怀疑有附件肿瘤的患者,可检测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等,以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

  2.4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诊断慢性附件炎的常用方法之一。经阴道超声检查可清晰地显示子宫、输卵管和卵巢的形态、大小及内部结构,发现输卵管增粗、积水、盆腔积液等病变。对于一些较小的病变,超声检查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磁共振成像(MRI):MRI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能更准确地显示盆腔器官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对于超声检查难以诊断的复杂病例,MRI可提供更详细的信息,有助于明确诊断。

  子宫输卵管造影:通过向子宫和输卵管内注入造影剂,在X线下观察子宫和输卵管的形态、通畅程度等。该检查可发现输卵管阻塞、粘连等病变,对于不孕症患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三、慢性附件炎的治疗进展

  3.1 药物治疗

  抗生素治疗:抗生素仍是治疗慢性附件炎的主要药物,尤其适用于急性发作期或合并感染的患者。根据病原体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等。对于性传播病原体感染,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抗生素治疗应遵循足量、足疗程的原则,一般疗程为1 - 2周,以防止病情复发。

  中药治疗:中药在治疗慢性附件炎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的吸收和消退。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妇科千金片、金刚藤胶囊、花红片等,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等功效。此外,还可以采用中药灌肠的方法,将中药药液直接灌入直肠,使药物通过直肠黏膜吸收,直达盆腔病变部位,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增强治疗效果。

  激素治疗:对于慢性附件炎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激素治疗。常用的激素药物有孕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 - a)等。激素治疗可以抑制雌激素的分泌,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如骨质疏松、月经紊乱等,因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3.2 物理治疗

  激光治疗:激光具有热效应和光化学效应,通过激光照射病变部位,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消炎、止痛、促进组织修复的目的。激光治疗操作简单,无痛苦,对患者身体损伤小,是一种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

  微波治疗:微波治疗是利用微波的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组织的营养状况和代谢功能,促进炎症的吸收和消退。微波治疗具有穿透力强、作用深的特点,能够深入到盆腔内部,对慢性附件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超短波治疗:超短波治疗通过高频电磁波作用于人体,产生热效应和非热效应,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促进炎症的消散和吸收。超短波治疗适用于慢性附件炎的各个阶段,尤其对于缓解疼痛症状有显著效果。

  离子导入治疗:离子导入治疗是将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离子通过直流电的作用导入人体病变部位,使药物在局部保持较高的浓度,从而增强治疗效果。常用的导入药物有抗生素、中药提取物等。离子导入治疗结合了药物和物理治疗的作用,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的优点。

  3.3 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对于慢性附件炎经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效果不佳,且出现以下情况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反复发作的附件炎,导致盆腔粘连严重,影响生育功能;怀疑有附件肿瘤或恶性病变的可能。

  手术方式:常用的手术方式有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粘连少等优点,是目前治疗慢性附件炎的主要手术方式。通过腹腔镜可以直观地观察盆腔内的情况,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如分离粘连、切除病变组织等。开腹手术适用于病情复杂、腹腔镜手术难以完成的患者,但开腹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

  3.4 生物治疗

  干细胞治疗: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能够分化为各种组织细胞,修复受损的组织和器官。近年来,干细胞治疗在慢性附件炎的治疗中逐渐受到关注。研究表明,干细胞可以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调节免疫反应,促进炎症的消退和组织的修复。目前,干细胞治疗慢性附件炎尚处于研究阶段,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免疫治疗:慢性附件炎的发生与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有关,免疫治疗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常用的免疫治疗方法有注射免疫球蛋白、使用免疫调节剂等。免疫治疗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与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联合应用,提高治疗效果。

  四、结论

  慢性附件炎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准确诊断是进行有效治疗的前提,临床医生应熟练掌握慢性附件炎的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在治疗方面,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和生物治疗等多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生育要求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慢性附件炎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多学科合作,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探索更加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提高慢性附件炎的治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提示:医疗健康信息具有强领域专业性,以上内容仅供阅读,具体疾病诊疗请及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