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妇产专科医院 郑州市医保定点医院 0371-61006100
首页>妇科检查

霉菌性阴道炎的常见致病因素分析

时间:2025-08-14 来源:郑州商都妇科医院

  摘要:霉菌性阴道炎是女性常见的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主要由假丝酵母菌引发,其发病率较高且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与健康。本文详细分析了霉菌性阴道炎的常见致病因素,包括内源性因素、外源性因素以及宿主 - 微生物相互作用因素等,旨在为该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一、引言

  霉菌性阴道炎,医学上称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是一种由假丝酵母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引起的外阴阴道炎症。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 75%的女性一生中至少会患一次该病,且部分患者会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深入了解霉菌性阴道炎的致病因素,对于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及降低疾病的复发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内源性因素

  2.1 激素水平变化

  雌激素作用:雌激素可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和角化,增加细胞内糖原含量。糖原在阴道乳酸杆菌的作用下分解为乳酸,维持阴道正常的酸性环境(pH 通常在 3.8 - 4.5 之间)。然而,当体内雌激素水平过高时,阴道上皮细胞内糖原含量显著增加,为假丝酵母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从而增加了患霉菌性阴道炎的风险。例如,妊娠期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大幅升高,阴道黏膜增厚、充血,分泌物增多,局部抵抗力下降,假丝酵母菌易大量繁殖,导致妊娠期霉菌性阴道炎的发病率明显升高。

  孕激素影响:孕激素可改变阴道上皮细胞的脱落和更新速度,影响阴道局部的免疫功能。在月经周期的黄体期,孕激素水平升高,可能使阴道黏膜对假丝酵母菌的易感性增加。此外,口服避孕药中含有雌激素和孕激素,长期使用可能会改变阴道微环境,增加霉菌性阴道炎的发病几率。

  2.2 免疫功能低下

  全身免疫功能异常:当女性患有糖尿病、艾滋病、恶性肿瘤等疾病,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器官移植术后等情况时,全身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机体对假丝酵母菌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引发霉菌性阴道炎。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血液和阴道组织中糖分含量升高,有利于假丝酵母菌的生长繁殖,同时高血糖环境还会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降低机体的免疫力,使患者更容易发生霉菌性阴道炎,且病情往往较重,容易反复发作。

  局部免疫功能下降:阴道局部的免疫系统在抵御病原体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阴道内的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和免疫分子(如抗体、细胞因子等)可以识别和清除假丝酵母菌。当阴道局部免疫功能受损时,如阴道冲洗过度、使用不洁的卫生用品等,会破坏阴道的正常菌群平衡和免疫屏障,使假丝酵母菌有机会侵入并定植,引发炎症。

  2.3 阴道微生态失衡

  乳酸杆菌减少:阴道内的乳酸杆菌是维持阴道微生态平衡的关键菌群,它可以通过产生乳酸、过氧化氢、细菌素等物质,抑制其他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当阴道内乳酸杆菌数量减少或功能受到抑制时,阴道的酸性环境被破坏,pH 值升高,为假丝酵母菌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会抑制阴道内多种细菌的生长,包括乳酸杆菌,导致阴道菌群失调,假丝酵母菌趁机大量繁殖,引发霉菌性阴道炎。

  其他微生物影响:除了乳酸杆菌和假丝酵母菌外,阴道内还存在其他多种微生物,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共同维持阴道微生态的平衡。当其他微生物的数量或种类发生改变时,也可能影响假丝酵母菌的生长和繁殖。例如,阴道毛滴虫感染可破坏阴道上皮细胞,使阴道黏膜的屏障功能受损,同时滴虫代谢产物可改变阴道的微环境,有利于假丝酵母菌的生长,增加霉菌性阴道炎的发病风险。

  三、外源性因素

  3.1 药物因素

  抗生素的滥用:广谱抗生素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也会抑制阴道内的正常菌群,尤其是乳酸杆菌的生长,导致阴道菌群失调,假丝酵母菌失去制约而大量繁殖,从而引发霉菌性阴道炎。例如,一些女性在患有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时,自行服用抗生素,且用药时间过长或剂量过大,容易诱发霉菌性阴道炎。

  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免疫抑制剂常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术后等情况,它可以抑制机体的免疫系统,降低对病原体的抵抗力。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女性,其发生霉菌性阴道炎的风险明显增加。

  雌激素类药物:口服避孕药、雌激素替代治疗等药物中含有雌激素成分,长期使用可能会改变阴道上皮细胞的糖原含量和阴道微环境,增加假丝酵母菌的感染机会。

  3.2 卫生习惯因素

  过度清洁:一些女性为了保持外阴清洁,频繁使用阴道冲洗液冲洗阴道,这种做法会破坏阴道的正常菌群平衡和酸性环境,使阴道的自我防御能力下降,反而容易引发霉菌性阴道炎。此外,使用不洁的卫生用品,如卫生巾、卫生纸等,也可能将外界的病原体带入阴道,导致感染。

  不注意个人卫生:不勤换内裤、不清洗外阴、经期不及时更换卫生巾等不良卫生习惯,会使外阴局部潮湿、温暖,为假丝酵母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增加感染的风险。

  性卫生不良:性伴侣患有假丝酵母菌性龟头炎等疾病,或在性生活前后不注意清洁,可将假丝酵母菌传染给女性,导致霉菌性阴道炎的发生。此外,多个性伴侣、无保护性行为等也会增加感染的几率。

  3.3 环境因素

  潮湿环境: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中,如穿着紧身不透气的内裤、化纤内裤,或长时间使用护垫等,会使外阴局部通风不良,湿度增加,有利于假丝酵母菌的生长繁殖。

  公共场所污染:使用公共浴池、游泳池、坐式马桶等,如果这些场所的卫生条件不佳,可能会接触到被假丝酵母菌污染的物品,从而引发感染。

  四、宿主 - 微生物相互作用因素

  4.1 假丝酵母菌的毒力因素

  菌丝形成能力:假丝酵母菌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从酵母相转变为菌丝相,菌丝具有更强的侵袭能力,能够穿透阴道上皮细胞,引起炎症反应。不同菌株的菌丝形成能力存在差异,毒力较强的菌株更容易引发严重的感染。

  黏附能力:假丝酵母菌可以通过表面的黏附素与阴道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黏附在阴道黏膜上。黏附能力越强的菌株,越容易在阴道内定植和繁殖,引发感染。

  生物膜形成:假丝酵母菌可以形成生物膜,生物膜是一种由微生物及其分泌的胞外聚合物组成的复杂结构。生物膜可以保护假丝酵母菌免受宿主免疫系统和药物的攻击,增加其对环境的耐受性,使感染更难治愈,且容易反复发作。

  4.2 宿主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宿主的遗传因素在霉菌性阴道炎的发病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某些基因的多态性可能会影响机体对假丝酵母菌的免疫反应,使个体对假丝酵母菌的易感性增加。例如,一些与免疫调节相关的基因(如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细胞因子基因等)的多态性与霉菌性阴道炎的发病风险相关。

  五、结论

  霉菌性阴道炎的发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源性因素如激素水平变化、免疫功能低下、阴道微生态失衡等是疾病发生的基础,外源性因素如药物使用、卫生习惯、环境因素等是疾病发生的诱因,而宿主 - 微生物相互作用因素则进一步影响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了解这些致病因素,有助于女性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如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合理使用药物、控制基础疾病等,从而降低霉菌性阴道炎的发病率和复发率。同时,也为临床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提示:医疗健康信息具有强领域专业性,以上内容仅供阅读,具体疾病诊疗请及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