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CPID)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炎症性疾病,多由急性盆腔炎未彻底治疗或病原体持续感染引发,病程迁延超过6个月。其症状隐匿且易反复发作,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导致不孕、异位妊娠等严重并发症。本文系统梳理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表现与诊断路径,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一、常见症状与体征
1. 下腹部疼痛与坠胀
疼痛是慢性盆腔炎的核心症状,表现为持续性隐痛或坠胀感,部位多集中于下腹两侧或中线,可放射至腰骶部或大腿内侧。疼痛程度与炎症范围相关,劳累、性交、排便或月经前后因盆腔充血加重,休息后缓解。长期疼痛可能导致盆底肌痉挛,引发性交痛或排便痛。
2. 阴道分泌物异常
炎症刺激导致宫颈腺体分泌亢进,患者常出现白带增多,质地黏稠或呈脓性,颜色黄绿,伴腥臭味。分泌物中可检测到大量白细胞及病原体(如淋球菌、衣原体、厌氧菌),严重时可混有血性或坏死组织。
3. 月经紊乱
盆腔淤血及子宫内膜炎影响卵巢功能,导致月经周期紊乱(如经期延长、周期缩短)及经量异常(增多或减少)。部分患者因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出现经间期出血,长期失血可能继发贫血。
4. 腰骶部不适
炎症累及骶韧带或腹膜后神经丛时,患者常感腰骶部酸胀或钝痛,久站、久坐或月经期加重。需与腰椎间盘突出症鉴别,后者多伴下肢放射痛及腰椎压痛。
5. 全身症状
病程较长者可能出现低热(37.5-38℃)、乏力、食欲减退等慢性消耗表现。长期炎症刺激还可引发神经衰弱,表现为失眠、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
6. 生殖系统并发症
输卵管粘连或阻塞是慢性盆腔炎的典型病理改变,可导致不孕(占输卵管性不孕的30%-50%)或异位妊娠(风险增加6-10倍)。此外,炎症蔓延至膀胱或直肠可引发尿频、尿急、腹泻等邻近器官症状。
二、诊断方法与流程
1. 病史采集与症状评估
详细询问现病史(如下腹痛性质、月经变化、性交痛等)及既往史(急性盆腔炎、性传播疾病、宫腔手术史)。个人史中需关注经期卫生习惯、性伴侣数量及避孕方式,多性伴侣或无保护性行为增加感染风险。
2. 体格检查
妇科检查:双合诊或三合诊可触及子宫活动受限、附件区增厚或压痛,输卵管增粗呈条索状。宫颈举痛或摇摆痛是盆腔炎的特异性体征。
全身检查:低热、脉搏增快等提示炎症活动期,但慢性期体征多不明显。
3.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慢性期可能正常。
C反应蛋白(CRP)与血沉(ESR):炎症活动期显著升高,辅助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阴道分泌物检测:白带常规可发现线索细胞、滴虫或霉菌;核酸扩增技术(NAAT)检测沙眼衣原体、淋球菌敏感度达95%以上。
宫颈分泌物培养:明确需氧菌(如大肠埃希菌)或厌氧菌(如脆弱拟杆菌)感染,指导抗生素选择。
4. 影像学检查
经阴道超声:首选筛查手段,可显示输卵管增粗(直径>1cm)、积水(腊肠样无回声区)或盆腔积液(深度>1cm)。
磁共振成像(MRI):软组织分辨率高,可鉴别炎性包块与卵巢肿瘤,但费用较高。
计算机断层扫描(CT):用于复杂盆腔脓肿的定位及范围评估,尤其适用于肥胖患者。
5. 特殊检查
腹腔镜检查:诊断金标准,可直接观察输卵管充血、水肿、脓性渗出及盆腔粘连,并取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如浆细胞浸润)。适用于诊断困难或需手术治疗者。
输卵管造影:评估输卵管通畅度,显示阻塞部位及形态,对有生育需求者尤为重要。
宫腔镜联合活检:怀疑子宫内膜炎时,可取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发现慢性炎细胞浸润。
三、鉴别诊断
慢性盆腔炎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呈进行性加重,超声可见卵巢巧克力囊肿,CA125轻度升高。
卵巢肿瘤:超声提示实性或混合性包块,肿瘤标志物(如CA125、HE4)异常。
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下腹坠痛与体位相关,站立加重,超声可见子宫静脉扩张。
肠易激综合征:腹痛伴排便习惯改变,结肠镜无异常,粪便钙卫蛋白正常。
四、诊疗建议
慢性盆腔炎的治疗需遵循“个体化、长疗程、多途径”原则,包括抗生素联合治疗(如头孢曲松+多西环素+甲硝唑)、物理治疗(超短波、微波促进炎症吸收)及手术治疗(粘连松解、脓肿引流)。患者应定期随访(每3-6个月复查超声),避免劳累及不洁性行为,以降低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