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妇产专科医院 郑州市医保定点医院 0371-61006100
首页>妇科检查

慢性盆腔炎需要做哪些检查项目

时间:2025-09-14 来源:郑州商都妇科医院

  慢性盆腔炎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疾病,由急性盆腔炎未彻底治疗或病原体反复感染引发,表现为长期下腹隐痛、腰骶酸痛、月经紊乱及不孕风险增加。其诊断需结合症状评估与多维度检查,以下从基础筛查、实验室检测、影像学评估及特殊检查四方面,系统梳理规范化的检查流程。

  一、基础症状与妇科检查:初步定位病变

  1. 症状评估

  医生通过详细问诊了解患者病史,重点关注以下症状:

  下腹疼痛:持续性隐痛或坠胀感,劳累、性交后加重;

  腰骶部酸痛:放射至臀部或大腿内侧;

  月经异常:经期延长、经量增多或痛经加重;

  白带异常:脓性分泌物增多,伴异味;

  不孕或异位妊娠:炎症导致输卵管粘连或堵塞,影响受孕。

  2. 妇科双合诊/三合诊

  双合诊:医生一手两指放入阴道,另一手按压腹部,触诊子宫大小、形态、位置及活动度。慢性盆腔炎患者常表现为子宫后倾固定、双侧附件区增厚伴压痛,可触及索条状包块。

  三合诊:经阴道、直肠、腹部联合检查,更清晰评估后位子宫、直肠子宫陷凹及宫骶韧带病变,对判断炎症累及范围至关重要。

  二、实验室检查:明确感染与炎症程度

  1. 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急性发作期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感染;慢性期可能正常或轻度升高。

  血红蛋白:长期炎症可能导致慢性失血性贫血,需结合红细胞参数综合判断。

  2. 炎症标志物检测

  C反应蛋白(CRP):急性期显著升高,缓解期逐渐下降,是监测炎症活动度的敏感指标。

  血沉(ESR):炎症时红细胞沉降加快,但特异性较低,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分析。

  3. 病原体检测

  阴道分泌物培养:检测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支原体等病原体,指导抗生素选择。

  宫颈分泌物核酸检测:如PCR技术检测高危型HPV、淋球菌DNA,提高病原体检出率。

  血培养:严重全身感染时需进行,但慢性盆腔炎阳性率较低。

  4. 肿瘤标志物筛查

  血清CA125:慢性盆腔炎患者CA125可能轻度升高,但需与卵巢癌鉴别(后者常显著升高)。

  三、影像学检查:定位病变与评估并发症

  1. 经阴道超声(TVS)

  优势:无创、便捷,可清晰显示子宫、输卵管及卵巢结构。

  典型表现:

  输卵管增粗、积水或呈“腊肠样”改变;

  卵巢周围炎性包裹性积液;

  盆腔内不规则无回声区(积液);

  子宫直肠陷凹积液深度>1cm。

  2. 磁共振成像(MRI)

  适应症:超声检查不明确或疑似深部组织病变时。

  优势: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可清晰显示输卵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盆腔粘连及脓肿形成。

  典型表现:

  T2加权像显示输卵管高信号(积液);

  增强扫描见输卵管壁不规则强化(炎症活动);

  盆腔脂肪间隙模糊提示粘连。

  3. 子宫输卵管造影(HSG)

  适应症:不孕患者评估输卵管通畅性。

  表现:

  输卵管僵硬、迂曲或造影剂积聚(积水);

  造影剂逆流进入静脉或淋巴系统(提示严重粘连)。

  四、特殊检查:确诊与鉴别诊断

  1. 腹腔镜检查(金标准)

  适应症:

  诊断困难或疑似恶性肿瘤;

  需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

  评估输卵管功能及盆腔粘连程度。

  镜下表现:

  输卵管表面充血、水肿,伞端闭锁或粘连;

  卵巢表面覆盖纤维素性渗出物;

  盆腔腹膜充血、增厚,可见“霜样”改变;

  取活检组织送病理,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

  2. 宫腔镜检查

  适应症:

  疑似宫腔粘连或子宫内膜炎;

  排除子宫内膜息肉、黏膜下肌瘤等病变。

  镜下表现:

  子宫内膜充血、水肿,可见散在出血点;

  宫腔粘连带形成,输卵管开口被覆盖。

  五、检查流程优化建议

  分层筛查:

  初诊患者优先进行症状评估、妇科检查及超声检查;

  疑似感染者加做病原体检测;

  不孕患者补充子宫输卵管造影;

  复杂病例或治疗无效者考虑腹腔镜检查。

  动态监测:

  急性发作期每3天复查血常规、CRP;

  慢性期每6个月复查超声,评估积液或包块变化;

  长期随访CA125,警惕恶性转化风险。

  多学科协作:

  合并不孕者联合生殖医学科制定助孕方案;

  疑似恶性肿瘤时转诊肿瘤科,完善PET-CT等检查。

  总结

  慢性盆腔炎的诊断需遵循“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的阶梯式流程,以妇科检查为基础,结合实验室检测明确感染类型,通过影像学评估病变范围,必要时借助腹腔镜确诊。患者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医生制定个体化检查方案,避免过度检查或漏诊,为后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提示:医疗健康信息具有强领域专业性,以上内容仅供阅读,具体疾病诊疗请及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