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妇产专科医院 郑州市医保定点医院 0371-61006100
首页>妇科检查

如何确诊子宫内膜炎:需要做哪些检查

时间:2025-09-28 来源:郑州商都妇科医院

  子宫内膜炎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感染性疾病,由细菌、病毒或支原体等病原体侵入子宫内膜引发炎症反应。其临床表现多样,易与其他妇科疾病混淆,因此科学、系统的检查是确诊的关键。本文将详细介绍确诊子宫内膜炎所需的检查项目及其临床意义,帮助患者和医务人员精准诊断、规范治疗。

  一、初步评估: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一)病史采集

  症状询问:

  重点记录下腹疼痛的性质(绞痛/隐痛)、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如性交后加重)。

  阴道分泌物的量、颜色(脓性/血性/水样)、气味(腥臭/恶臭)及变化规律。

  月经异常表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

  全身症状(发热、寒战、恶心、呕吐)及出现时间。

  风险因素排查:

  近期宫腔操作史(人工流产、诊刮术、宫腔镜)及术后感染情况。

  性传播疾病暴露史(无保护性行为、多个性伴侣)。

  免疫抑制状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HIV感染、糖尿病)。

  卫生习惯(经期盆浴、使用不合格卫生巾)。

  (二)妇科体格检查

  视诊:

  观察外阴有无红肿、溃疡,阴道分泌物性状及宫颈外观(充血、糜烂、息肉)。

  触诊:

  双合诊:一手食指伸入阴道,中指置于直肠,另一手在腹部配合,检查子宫大小、活动度及压痛程度。

  三合诊:适用于肥胖或后位子宫患者,更准确评估子宫后壁及宫骶韧带触痛。

  附件区检查:触摸输卵管、卵巢有无增粗、包块或波动感(提示脓肿)。

  临床意义:病史与体格检查可初步判断炎症范围(局限/扩散)及严重程度,为后续检查提供方向。例如,子宫压痛明显伴附件区包块,需警惕盆腔脓肿。

  二、实验室检查:明确病原体与炎症程度

  (一)分泌物检测

  白带常规:

  显微镜检查:观察白细胞数量(>10/HP提示感染)、上皮细胞比例、线索细胞(细菌性阴道病标志)。

  pH值测定:正常阴道pH为3.8-4.5,子宫内膜炎患者常>4.5。

  胺试验:分泌物加氢氧化钾后释放鱼腥味(提示厌氧菌感染)。

  病原体培养与药敏试验:

  培养基选择:血琼脂平板(需氧菌)、巧克力平板(淋球菌)、硫乙醇酸盐肉汤(厌氧菌)。

  药敏试验:检测病原体对青霉素、头孢类、甲硝唑等抗生素的敏感性,指导精准用药。

  特殊病原体检测:PCR法快速鉴定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淋球菌核酸。

  临床意义:明确病原体类型(如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淋球菌)是选择抗生素的关键。例如,淋球菌感染需使用头孢曲松,而厌氧菌感染需联合甲硝唑。

  (二)血常规与炎症指标

  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10×10⁹/L,中性粒细胞比例>75%提示细菌感染。

  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可能合并病毒感染。

  C反应蛋白(CRP):

  急性期CRP>50mg/L,与炎症严重程度正相关。

  血沉(ESR):

  慢性炎症时ESR>20mm/h,反映炎症持续状态。

  临床意义:血常规和炎症指标可评估感染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例如,治疗3天后CRP下降50%以上提示治疗有效。

  三、影像学检查:定位病变与评估并发症

  (一)超声检查

  经阴道超声:

  子宫内膜厚度:正常厚度<12mm,炎症时增厚(15-20mm)且回声不均。

  宫腔积液:液性暗区宽度>5mm提示宫腔积脓。

  血流信号:彩色多普勒显示子宫内膜血流丰富(RI<0.5)。

  经腹部超声:

  评估盆腔积液量(>200ml需穿刺引流)及附件区包块性质(囊性/实性)。

  临床意义:超声是首选影像学检查,可快速发现宫腔积液、子宫内膜增厚等典型表现。例如,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厚度>5mm需警惕恶性病变合并感染。

  (二)磁共振成像(MRI)

  T1加权像:

  子宫内膜呈等信号,炎症时可见高信号(出血或脓液)。

  T2加权像:

  正常子宫内膜呈低信号,炎症时呈高信号且边缘模糊。

  增强扫描:

  炎症区域强化明显,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晰。

  临床意义: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可清晰显示子宫内膜炎症范围及深部浸润情况,尤其适用于复杂病例(如怀疑子宫肌层受累)。

  四、侵入性检查:直接观察与病理确诊

  (一)宫腔镜检查

  操作步骤:

  扩张宫颈后插入宫腔镜,观察子宫内膜形态(充血、水肿、息肉、粘连)。

  同步行子宫内膜活检(取材部位为子宫前后壁及宫底)。

  镜下表现:

  急性期:子宫内膜粗糙、呈颗粒状,可见微小脓肿或出血点。

  慢性期:子宫内膜菲薄、苍白,伴纤维化或粘连。

  临床意义:宫腔镜是诊断子宫内膜炎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病变并取材活检,排除子宫内膜癌等恶性疾病。

  (二)子宫内膜活检

  取材方法:

  使用专用活检钳(如Pipelle管)刮取子宫内膜组织,避免损伤肌层。

  病理特征:

  急性期:间质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腺体破坏。

  慢性期:纤维组织增生、腺体萎缩、淋巴细胞浸润。

  免疫组化:

  检测CD138(浆细胞标记物),阳性提示慢性子宫内膜炎。

  临床意义:病理检查可明确炎症类型(急性/慢性)及分期,指导治疗方案选择。例如,慢性子宫内膜炎需延长抗生素疗程至4-6周。

  五、特殊检查:针对复杂病例

  (一)腹腔镜检查

  适应症:

  怀疑盆腔脓肿扩散至腹膜腔。

  需同时处理输卵管积水、卵巢囊肿等合并症。

  镜下表现:

  子宫表面充血、水肿,可见脓性分泌物从输卵管开口流出。

  盆腔腹膜呈“霜斑样”改变(纤维素渗出)。

  临床意义:腹腔镜可直观评估炎症扩散范围,并同步行脓肿引流、粘连松解等手术。

  (二)核素扫描(PET-CT)

  适应症:

  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或全身性感染。

  常规检查无法明确感染源。

  表现:

  子宫内膜区域FDG(氟代脱氧葡萄糖)摄取增高,提示代谢活跃。

  临床意义:PET-CT对深部感染或隐匿性病灶诊断价值高,但因辐射和费用限制,仅用于疑难病例。

  六、诊断流程与报告解读

  (一)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

  符合以下3项中2项即可诊断:

  下腹压痛伴子宫压痛;

  阴道分泌物脓性或血性;

  超声示子宫内膜增厚或宫腔积液。

  病理诊断:

  宫腔镜或活检发现间质中性粒细胞浸润或浆细胞阳性。

  (二)报告解读要点

  分泌物培养:明确病原体后需标注“敏感”(S)、“中介”(I)或“耐药”(R)。

  病理报告:描述炎症细胞类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分布(弥漫/局灶)。

  影像学报告:标注病变范围(局限子宫内膜/累及肌层)及并发症(脓肿/粘连)。

  七、预防与随访

  (一)预防措施

  规范宫腔操作:术前排查感染指标(如白带常规、CRP),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性健康管理:固定性伴侣,性行为前后清洁外生殖器,全程使用安全套。

  经期护理:每2-4小时更换卫生巾,避免盆浴和性交。

  (二)随访计划

  治疗中随访:每周复查血常规、CRP,评估抗生素疗效。

  治疗后随访:

  急性期:停药后1周复查超声,确认宫腔积液吸收。

  慢性期:停药后1个月行宫腔镜复查,评估子宫内膜修复情况。

  长期管理:每年进行妇科检查、超声筛查,预防复发。

  子宫内膜炎的确诊需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形成“初步评估-精准检测-病理确诊”的完整链条。患者应积极配合检查,避免因漏诊或误诊导致慢性盆腔疼痛、不孕等严重后果。通过科学诊断与规范治疗,多数患者可完全康复,恢复生殖健康。


提示:医疗健康信息具有强领域专业性,以上内容仅供阅读,具体疾病诊疗请及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