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与盆腔炎均为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炎症,但二者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正确区分两者,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以下从发病部位、症状表现、诊断方法、并发症及治疗原则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发病部位
子宫内膜炎
炎症仅局限于子宫内膜层,是子宫腔内黏膜的单一器官病变。病变主要影响子宫内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一般不会直接累及子宫肌层或浆膜层。
盆腔炎
炎症范围更为广泛,可累及子宫、输卵管、卵巢以及盆腔腹膜等多个上生殖道器官。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范围,可分为局限性盆腔炎(仅累及单一器官)和弥漫性盆腔炎(多个器官同时受累),如输卵管炎常伴随卵巢脓肿形成,严重时会导致盆腔结缔组织广泛粘连。
二、症状表现
子宫内膜炎
下腹痛:多为隐痛或坠胀感,疼痛部位通常位于下腹正中,在性交或月经期时疼痛可能会加剧。
月经异常:主要表现为经期延长、经量增多或者出现非经期出血,严重时的出血情况可能类似功能性子宫出血。
分泌物异常:白带量明显增多,性状呈脓性或血性。如果合并厌氧菌感染,分泌物还会伴有恶臭。
全身症状:急性期可能会出现低热,一般体温低于38.5℃,慢性期则多无明显发热症状。
盆腔炎
下腹痛:疼痛性质多为持续性钝痛或绞痛,活动或者性交后疼痛会加重,疼痛还可放射至腰骶部或大腿。
发热:急性期体温常常达到38.5℃以上,同时伴有寒战、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
分泌物异常:阴道分泌物呈脓性或黏液脓性,量较多且异味明显。
泌尿系统症状:大约20%的患者会合并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这是由于炎症刺激膀胱周围组织所导致的。
三、诊断方法
子宫内膜炎
宫腔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子宫内膜的状态,如是否存在充血、水肿或者有脓性分泌物附着等情况。
病理活检:发现子宫内膜间质有浆细胞浸润是诊断子宫内膜炎的金标准。
超声检查:能够显示子宫内膜增厚(一般厚度>12mm),但该检查缺乏特异性,不能单独作为确诊依据。
盆腔炎
妇科检查:宫颈举痛、附件区压痛是盆腔炎的典型体征。
超声检查:可发现输卵管增粗、输卵管卵巢脓肿或者盆腔积液等情况,对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血液检查:C反应蛋白(CRP)升高、白细胞计数增加提示体内存在感染。
腹腔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盆腔器官的炎症表现,适用于疑难病例的诊断,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不作为首选。
四、并发症
子宫内膜炎
宫腔粘连:炎症导致子宫内膜基底层受损,在修复过程中容易形成纤维化粘连,进而引发月经量减少或者闭经。
复发性流产:子宫内膜的容受性下降,会影响胚胎的正常着床,导致流产的风险增加。
慢性盆腔痛:约15%的患者会发展为慢性疼痛,这与神经末梢敏感化有关。
盆腔炎
输卵管性不孕:炎症导致输卵管粘连、狭窄或者阻塞,患者不孕的风险较正常人群高6 - 10倍。
宫外孕:输卵管功能受到损害,受精卵着床于输卵管的风险显著增加。
慢性盆腔痛:约30%的患者会遗留慢性疼痛,主要与盆腔粘连、神经病变相关。
五、治疗原则
子宫内膜炎
抗生素治疗:首选头孢曲松(1g单次肌注)联合多西环素(100mg每日两次,口服14天),这种联合用药可以覆盖淋病奈瑟菌、衣原体及厌氧菌等多种病原体。
宫腔引流:对于脓性分泌物较多的患者,可行宫腔镜下脓液清除术,以促进炎症的消退。
中药辅助:活血化瘀方剂(如桂枝茯苓丸)可促进炎症吸收,辅助治疗。
盆腔炎
广谱抗生素:一般选用头孢西丁(2g静脉滴注,每6小时一次)联合多西环素(100mg静脉滴注,每12小时一次),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还需加用甲硝唑(500mg静脉滴注,每8小时一次)。
手术治疗:对输卵管卵巢脓肿破裂或者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行腹腔镜下脓肿清除术或患侧附件切除术。
支持治疗:患者需要卧床休息,给予营养支持,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情况,以帮助身体恢复。
疗程差异:子宫内膜炎抗生素疗程通常为14天,而盆腔炎需延长至21天,对于病情严重的盆腔炎患者,需先静脉用药7 - 10天,待病情稳定后再转为口服药物治疗。
子宫内膜炎与盆腔炎在发病部位、症状、诊断、并发症及治疗等方面均存在明显不同。在临床诊疗中,医生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各种检查手段进行准确判断,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