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异常子宫出血和月经不干净在临床表现上有一定相似性,但二者在概念、病因、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本文详细阐述了异常子宫出血和月经不干净的定义,从病因、出血模式、伴随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方面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帮助女性正确认识这两种情况,及时就医并接受规范治疗。
一、引言
在女性的生殖健康中,子宫出血相关问题较为常见。异常子宫出血和月经不干净常常容易被混淆,但它们有着不同的内涵。准确区分二者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女性的健康管理至关重要。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能让女性在出现相关症状时及时察觉异常,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二、定义概述
(一)异常子宫出血
异常子宫出血(AUB)是妇科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是指与正常月经的周期频率、规律性、经期长度、经期出血量任何一项不符的、源自子宫腔的异常出血。它涵盖了多种不同病因和临床表现的子宫出血情况,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
(二)月经不干净
月经不干净是一种较为通俗的说法,医学上可理解为月经经期延长,即月经持续时间超过正常范围(一般正常月经经期为 2 - 8 天,平均 4 - 6 天),表现为月经淋漓不尽,持续数天甚至十余天不止。它是异常子宫出血的一种常见表现形式,但相对更侧重于描述经期时间延长这一现象。
三、病因区别
(一)异常子宫出血
结构性原因
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形成息肉,息肉表面的子宫内膜血管丰富、脆弱,易破裂出血,导致子宫不规则出血。
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使子宫均匀性增大,影响子宫的正常收缩和子宫内膜的修复,引起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异常出血。
子宫肌瘤:尤其是黏膜下子宫肌瘤,向宫腔内突出,增大子宫内膜面积,且影响子宫收缩,导致月经量过多、经期延长;肌壁间较大的肌瘤也可因子宫收缩不良而引起出血。
子宫内膜恶变和不典型增生:这是较为严重的病因,子宫内膜癌或癌前病变会破坏子宫内膜的正常结构,导致不规则阴道出血,可表现为月经紊乱、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绝经后出血等。
非结构性原因
全身凝血相关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等,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影响子宫局部的止血机制,引起异常子宫出血。
排卵障碍:常见于青春期和围绝经期女性。青春期下丘脑 - 垂体 - 卵巢轴功能尚未成熟,围绝经期卵巢功能衰退,均可导致卵巢不排卵,子宫内膜仅受雌激素刺激而持续增生,当雌激素水平波动时,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引起出血。
子宫内膜局部异常:子宫内膜局部凝血、纤溶等功能异常,或子宫内膜炎症等,可导致异常子宫出血,且常无明显全身或卵巢排卵异常的证据。
医源性因素:如使用性激素类药物、放置宫内节育器等,可能干扰子宫内膜的正常生理过程,引起出血。
未分类的异常子宫出血:指少数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经现有检查手段无法明确病因。
(二)月经不干净
月经不干净的病因相对更集中在一些影响子宫内膜修复和子宫收缩的因素上。除了上述异常子宫出血病因中可导致经期延长的因素外,还可能与内分泌失调、黄体功能不足或萎缩不全等有关。黄体功能不足时,子宫内膜分泌反应不良,在月经来潮前可能出现少量出血;黄体萎缩不全则使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导致经期延长。此外,一些生活方式因素,如长期精神压力过大、过度劳累、环境改变等,也可能影响下丘脑功能,进而干扰内分泌调节,导致月经不干净。
四、出血模式区别
(一)异常子宫出血
出血模式多样,除了经期延长外,还可能表现为月经周期间期出血(即在两次正常月经之间的出血)、月经频发(周期缩短,<21 天)、月经稀发(周期延长,>35 天)、月经过多(经量明显增多,>80ml)或过少(经量<5ml)等。出血量和出血时间缺乏规律性,可能突然出现大量出血,也可能持续少量出血。
(二)月经不干净
主要表现为月经经期延长,即月经来潮后持续出血时间超过正常范围,但月经周期相对规律,一般在出血开始前有正常的月经来潮前期表现,如乳房胀痛、下腹坠胀等。出血量在经期不同阶段可能有所不同,初期可能较多,随后逐渐减少,但持续不净。
五、伴随症状区别
(一)异常子宫出血
结构性原因:若为子宫内膜息肉,可能伴有阴道不规则排液;子宫腺肌病和子宫肌瘤患者常有痛经、下腹坠胀等症状,且痛经可能进行性加重;子宫内膜恶变和不典型增生患者可能出现阴道异常排液、下腹疼痛等,晚期还可能有消瘦、贫血等恶病质表现。
非结构性原因:全身凝血相关疾病患者可能有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排卵障碍患者常伴有月经紊乱、不孕等症状;医源性因素引起的出血,多与用药或放置宫内节育器的时间相关,可能伴有相应的药物不良反应或宫内节育器的副作用表现。
(二)月经不干净
主要伴随症状多与内分泌失调有关,如可能伴有情绪波动、失眠、乏力等。如果是黄体功能不足或萎缩不全导致,可能在月经周期的后半期出现乳房胀痛、下腹隐痛等症状。一般不会出现严重的全身症状,但长期月经不干净可能导致贫血,出现头晕、乏力、心慌等表现。
六、诊断方法区别
(一)异常子宫出血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月经史、婚育史、避孕措施、既往疾病史、家族史等,了解出血的模式、伴随症状等。
体格检查:全面检查全身情况,重点检查妇科情况,如外阴、阴道、宫颈有无异常,子宫大小、形态、质地、有无压痛,附件区有无包块等。
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可了解子宫大小、形态、子宫内膜厚度及有无占位性病变等。
诊断性刮宫:既能迅速止血,又能将刮出物送病理检查,明确子宫内膜有无病变,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重要方法。
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宫腔及子宫内膜情况,发现病变并定位活检,对于诊断子宫内膜息肉、黏膜下子宫肌瘤等有重要价值。
激素测定:如测定血清性激素水平,了解卵巢功能,判断有无排卵障碍等。
凝血功能检查:排查全身凝血相关疾病。
(二)月经不干净
诊断方法与异常子宫出血类似,但更侧重于明确导致经期延长的原因。除了常规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超声检查外,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性激素测定、黄体功能检测(如基础体温测定、血清孕酮测定等)来评估内分泌功能,判断是否存在黄体功能异常。
七、治疗原则区别
(一)异常子宫出血
结构性原因:根据具体病因进行治疗。如子宫内膜息肉可行宫腔镜下息肉摘除术;子宫腺肌病和子宫肌瘤可根据患者年龄、症状、生育要求等选择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子宫内膜恶变和不典型增生需根据病变分期进行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
非结构性原因:全身凝血相关疾病需请相关科室会诊,治疗原发疾病;排卵障碍患者可进行调经、促排卵治疗;子宫内膜局部异常可根据情况采用药物治疗;医源性因素引起的出血,需调整用药方案或处理宫内节育器相关问题。
(二)月经不干净
治疗主要针对病因进行。如果是内分泌失调导致,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心理疏导等改善,必要时使用激素类药物调节月经周期,如短效避孕药、黄体酮等。如果是黄体功能不足或萎缩不全,可在月经周期后半期补充孕激素。同时,对于长期月经不干净导致贫血的患者,需进行补血治疗。
八、结论
异常子宫出血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含了多种不同病因和临床表现的子宫出血情况;月经不干净则更侧重于描述经期延长这一现象,是异常子宫出血的常见表现形式之一。二者在病因、出血模式、伴随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女性在出现子宫出血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详细的检查和评估,准确区分二者,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保障女性的生殖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