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月经推迟与腹痛同时出现是女性常见的症状组合,可能预示着多种妇科疾病。本文详细阐述了可能引发该症状的常见妇科疾病,包括妊娠相关疾病、内分泌失调性疾病、生殖器官器质性疾病等,分析了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特点,旨在提高女性对自身健康问题的认知,以便及时就医诊断与治疗。
一、引言
月经是女性生殖系统健康的重要生理现象,其规律性反映了女性内分泌及生殖器官功能的正常状态。然而,当出现月经推迟且伴有腹痛时,这往往是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提示可能存在某些妇科疾病。准确识别这些潜在疾病,对于女性的生殖健康和整体健康至关重要。
二、妊娠相关疾病
(一)正常妊娠
发病机制:育龄期女性有性生活史,若成功受孕,体内激素水平会发生显著变化,尤其是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升高,会抑制卵巢排卵,使子宫内膜持续增厚以适应胚胎着床和发育,从而导致月经停止。而在妊娠早期,随着子宫逐渐增大,子宫圆韧带被牵拉,部分女性会感到下腹部一侧或双侧出现隐痛或牵拉痛。
临床表现:月经推迟是首要表现,通常推迟一周以上。腹痛症状一般较轻微,呈间歇性,休息后可缓解,不伴有阴道出血等其他异常症状。通过早孕试纸检测或血 hCG 测定可确诊妊娠,B 超检查可进一步明确是否为宫内妊娠及胚胎发育情况。
(二)异位妊娠
发病机制: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的地方着床发育,最常见的是输卵管妊娠。由于输卵管管腔狭小、管壁薄且缺乏黏膜下组织,当胚胎在输卵管内生长发育时,会导致输卵管膨胀,甚至破裂。在输卵管未破裂时,可因输卵管痉挛或蠕动导致一侧下腹部隐痛或酸胀感;当输卵管破裂时,血液刺激腹膜,会引起剧烈的腹痛,呈撕裂样疼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同时,因胚胎着床于子宫外,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不足以维持子宫内膜的正常状态,会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常被误认为是月经来潮,导致月经推迟的假象。
临床表现:月经推迟,但阴道出血量一般少于正常月经量,且颜色暗红或深褐色。腹痛是异位妊娠的典型症状,开始时可能为一侧下腹部疼痛,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全腹疼痛,伴有肛门坠胀感。严重时可因大量内出血导致休克,危及生命。通过血 hCG 测定、B 超检查(尤其是阴道超声)以及后穹窿穿刺等检查可明确诊断。
(三)先兆流产
发病机制:妊娠 28 周前,先出现少量阴道出血,常为暗红色或血性白带,无妊娠物排出,随后出现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主要是由于胚胎染色体异常、母体因素(如内分泌异常、感染、免疫功能异常等)、环境因素等导致胚胎与子宫内膜之间的联系不稳定,引起子宫收缩,从而出现腹痛和阴道出血症状,同时伴有月经推迟(因已妊娠)。
临床表现:月经推迟后出现阴道少量出血,腹痛症状一般较轻,呈阵发性,通过休息和保胎治疗后,症状可能会缓解。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能发展为难免流产。通过血 hCG 测定、B 超检查等可了解胚胎发育情况,判断是否为先兆流产。
三、内分泌失调性疾病
(一)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
发病机制:是一种常见的生殖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有关。患者体内雄激素水平过高,胰岛素抵抗,导致卵巢内多个小卵泡发育但不成熟,无优势卵泡形成,从而不能正常排卵,引起月经稀发或闭经,表现为月经推迟。同时,由于内分泌紊乱,可能影响盆腔血液循环,导致盆腔充血,引起下腹部隐痛或坠胀感。
临床表现:月经失调是最主要的症状,多表现为月经稀发(周期 35 天至 6 个月)或闭经,也可表现为不规则子宫出血。腹痛症状一般不严重,多为间断性出现。此外,患者还常伴有多毛、痤疮、肥胖、不孕等症状。通过妇科超声检查可见卵巢多囊样改变,性激素六项检测可发现雄激素水平升高、促黄体生成素(LH)与促卵泡生成素(FSH)比值增大等特征性表现。
(二)卵巢早衰(POF)
发病机制:指女性在 40 岁以前出现卵巢功能衰退,导致雌激素水平下降,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水平升高。卵巢功能衰退使得卵泡不能正常发育和排卵,子宫内膜无法按时脱落,从而引起月经推迟甚至闭经。同时,雌激素水平降低可能导致盆腔组织弹性下降,引起下腹部隐痛或不适。
临床表现:月经紊乱是常见症状,可表现为月经稀发或闭经。腹痛症状相对较轻,多为慢性隐痛。患者还可能出现潮热、出汗、失眠、记忆力减退等更年期症状。通过性激素六项检测,可发现 FSH 水平持续升高(>40IU/L),雌激素水平降低;妇科超声检查可见卵巢体积缩小,卵泡数量减少。
四、生殖器官器质性疾病
(一)子宫内膜炎
发病机制:是子宫内膜发生的炎症,可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起,也可继发于流产、分娩、宫腔手术等。炎症刺激子宫内膜,使其充血、水肿,影响子宫内膜的正常修复和脱落,导致月经推迟。同时,炎症产生的炎性介质刺激盆腔神经,会引起下腹部疼痛,疼痛程度因炎症轻重而异,可为隐痛、胀痛或刺痛。
临床表现:月经推迟,伴有阴道分泌物增多,可为脓性或血性分泌物,有异味。下腹部疼痛多为持续性,在性交、活动或排便时疼痛可能加重。妇科检查可见子宫增大、压痛明显。通过白带常规检查、宫腔分泌物培养等可明确病原体,B 超检查可辅助诊断子宫内膜情况。
(二)子宫肌瘤
发病机制: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子宫肌瘤可生长在子宫的不同部位,如黏膜下、肌壁间和浆膜下。当肌瘤较大或生长位置特殊时,会影响子宫的正常收缩和子宫内膜的脱落,导致月经推迟。同时,肌瘤压迫周围组织,如盆腔神经、膀胱、直肠等,可引起下腹部疼痛、坠胀感,以及尿频、便秘等症状。
临床表现:月经改变是常见症状,可表现为月经推迟、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腹痛症状因肌瘤位置和大小而异,黏膜下肌瘤常引起不规则阴道出血和腹痛;肌壁间肌瘤较大时,可因子宫收缩受影响而出现下腹部坠胀感;浆膜下肌瘤蒂扭转时可出现急性腹痛。妇科检查可触及子宫增大,质地较硬,表面有结节状突起。B 超检查是诊断子宫肌瘤的常用方法,可明确肌瘤的位置、大小和数量。
(三)卵巢囊肿
发病机制:卵巢囊肿是指卵巢内或其表面形成的囊状结构,可分为生理性囊肿和病理性囊肿。生理性囊肿多与月经周期有关,一般可自行消失;病理性囊肿则可能与内分泌失调、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当卵巢囊肿较大或发生蒂扭转、破裂时,会刺激腹膜,引起剧烈腹痛。同时,囊肿可能影响卵巢的正常功能,导致激素分泌紊乱,引起月经推迟。
临床表现:月经推迟,腹痛症状因囊肿情况而异。生理性囊肿一般无明显症状;病理性囊肿较小且无并发症时,可能仅有轻微的下腹部不适;若发生蒂扭转,会出现一侧下腹部剧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囊肿破裂时,会突然出现一侧下腹部疼痛,疼痛程度剧烈,可迅速蔓延至全腹。妇科检查可触及附件区包块,B 超检查可明确囊肿的位置、大小、性质等。
五、结论
月经推迟伴随腹痛可能是多种妇科疾病的表现,这些疾病的症状相互交织,容易混淆。女性一旦出现此类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病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个人卫生,定期进行妇科体检,预防妇科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