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流产(复发性流产)指连续发生2次或以上的妊娠丢失,其中子宫结构异常和内分泌疾病是两大重要病因。本文系统分析这两类因素如何干扰胚胎着床及发育,并探讨临床管理策略,以降低流产风险。
一、子宫异常引发习惯性流产的机制
1. 先天性子宫畸形
纵隔子宫:肌性隔膜使宫腔狭窄,血流供应不足,胚胎易缺氧死亡。
双角子宫/单角子宫:宫腔形态异常限制胚胎生长空间,流产率高达30%-50%。
2. 获得性子宫病变
宫腔粘连(Asherman综合征):多次刮宫或感染导致内膜损伤,胚胎无法正常着床。
子宫肌瘤(尤其是黏膜下肌瘤):压迫宫腔,改变内膜血流,干扰胎盘形成。
子宫腺肌症:内膜异位至肌层引发慢性炎症,影响胚胎植入。
3. 宫颈机能不全
宫颈结构薄弱或损伤(如锥切术后)导致孕中期无痛性扩张,引发流产。
二、内分泌疾病引发习惯性流产的机制
1. 甲状腺功能异常
甲减(TSH >2.5 mIU/L):降低黄体功能,增加胚胎停育风险。
甲亢:高代谢状态影响胎盘激素合成,与流产率升高相关。
2.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
高雄激素血症抑制卵泡发育,导致卵子质量下降。
胰岛素抵抗引发高胰岛素血症,损害内膜容受性。
3. 黄体功能不全
孕酮分泌不足(<10 ng/mL),无法维持蜕膜化,导致早期流产。
4. 糖尿病与胰岛素抵抗
未控制的高血糖造成胚胎发育异常,流产风险增加3-5倍。
三、临床管理与预防策略
1. 子宫异常的干预
手术矫正:宫腔镜切除纵隔、粘连或黏膜下肌瘤。
宫颈环扎术:孕12-14周实施,预防宫颈机能不全性流产。
2. 内分泌疾病的调控
甲状腺功能:孕前调整TSH至0.1-2.5 mIU/L(甲减用左甲状腺素,甲亢用PTU)。
PCOS管理: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抵抗,促排卵前优化激素水平。
黄体支持:排卵后补充黄体酮(口服/阴道给药)至孕10-12周。
3. 综合监测与护理
孕前评估:三维超声、宫腔镜、激素六项检测。
妊娠期监测:定期检测HCG、孕酮及甲状腺功能。
生活方式调整:控制体重(BMI<30)、补充叶酸及维生素D。
四、结论
子宫异常与内分泌疾病通过破坏胚胎着床环境或干扰激素平衡,显著增加习惯性流产风险。早期筛查(如孕前宫腔检查、甲状腺功能评估)及针对性治疗(手术矫正、激素替代)可有效改善妊娠结局。建议患者尽早在生殖医学中心进行系统评估,实现科学备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