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是充满期待与挑战的过程,孕期检查对保障母婴健康至关重要。通过科学、系统的检查,医生能及时掌握准妈妈和胎儿健康状况,提前发现并处理潜在风险。以下介绍孕期常见检查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孕早期:开启健康孕育之门
血/尿HCG检测——确认妊娠“信号灯”
受精卵着床后,胎盘滋养层细胞分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血HCG检测灵敏,受孕后7 - 10天血液中可检测到升高;尿HCG检测便捷,月经推迟1周左右可得结果。此为确认怀孕“金标准”,阳性意味着新生命孕育中。同时,HCG水平变化能反映胚胎发育,若增长缓慢或下降,可能提示胚胎发育不良、宫外孕等异常,需进一步检查处理。
B超检查——胚胎发育“透视镜”
孕6 - 8周B超:是孕早期重要检查,能显示孕囊位置、大小,确定是否为宫内妊娠,排除宫外孕、葡萄胎等危险情况。宫外孕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危及孕妇生命。还能观察到胚芽及原始心管搏动,这是胚胎存活的标志。
孕11 - 13周 + 6天NT检查:通过测量胎儿颈部透明带(NT)厚度,评估胎儿患染色体疾病(如21 - 三体综合征)和先天性心脏病风险。正常情况下,NT厚度小于2.5mm(部分医院标准为3mm),若增厚,提示胎儿异常可能性增加,需进一步做无创DNA检测或羊水穿刺等检查明确诊断。
基础身体检查——健康基石“奠基者”
体重、血压测量:孕早期体重增长一般不明显,但体重测量能为孕期体重管理提供基础数据。若孕前体重过轻或过重,医生会给予饮食和运动建议。血压测量能早期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迹象,该病在孕早期可能表现为血压轻度升高或波动,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子痫前期,威胁母婴安全。
妇科检查:了解孕妇生殖器官情况,检查有无阴道炎、宫颈炎、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疾病。阴道炎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上行感染,引发绒毛膜羊膜炎,增加流产、早产风险;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病变在孕期可能发生变性、扭转等并发症,影响胎儿发育和孕妇健康。
实验室检查——健康隐患“侦察兵”
血常规:检测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评估孕妇身体状况。红细胞减少提示可能贫血,孕期贫血会影响胎儿氧气和营养供应,导致胎儿生长发育迟缓;白细胞升高可能提示身体存在感染;血小板减少可能增加分娩时出血风险,医生会根据情况采取治疗措施。
尿常规:主要检测尿蛋白、尿糖、尿酮体等。尿蛋白阳性可能是肾脏疾病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期表现;尿糖阳性需警惕妊娠期糖尿病;尿酮体阳性可能与孕妇饥饿、呕吐或糖尿病控制不佳有关,需进一步检查和调整饮食、治疗方案。
血型与抗体筛查:确定孕妇ABO和Rh血型。若孕妇为Rh阴性血,胎儿为Rh阳性血,在分娩或流产等情况下,胎儿红细胞可能进入母体循环,刺激母体产生抗Rh抗体,再次怀孕时,这些抗体可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导致新生儿溶血病,出现黄疸、贫血等症状,严重时危及生命。
肝肾功能检查:肝脏和肾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和排泄器官,孕期肝肾功能负担加重。通过检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能及时发现肝肾功能异常,以便采取治疗措施,保障母婴健康。
传染病筛查:包括乙肝五项、梅毒螺旋体、艾滋病病毒(HIV)抗体检测等。这些传染病不仅影响孕妇健康,还可能通过母婴传播感染胎儿,导致胎儿畸形、流产、早产或出生后感染相关疾病。早期筛查和干预能有效降低母婴传播风险,保障新生儿健康。
甲状腺功能检查:甲状腺激素对胎儿神经系统发育起关键作用。甲状腺功能异常(如甲亢或甲减)可能导致胎儿智力低下、生长受限、早产等不良后果。通过检测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等指标,能及时发现并治疗甲状腺功能异常,为胎儿健康发育创造良好条件。
孕中期:守护胎儿成长关键期
唐氏综合征筛查——染色体疾病“预警器”
中期唐筛(孕15 - 20周 + 6天):抽取孕妇外周血,检测血清中甲胎蛋白(AFP)、游离雌三醇(uE3)、游离β -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Free - β - HCG)等指标,结合孕妇年龄、孕周、体重等信息,计算胎儿患21 - 三体综合征、18 - 三体综合征等染色体疾病风险值。若唐筛结果为高风险或临界风险,提示胎儿患染色体疾病可能性增加,需进一步做羊水穿刺或无创DNA检测确诊。
无创DNA检测(孕12周后):只需抽取孕妇外周血,检测胎儿游离DNA片段,对21 - 三体、18 - 三体、13 - 三体综合征检出率高,且安全性好,几乎无流产风险。对于唐筛高风险、有染色体异常家族史、年龄≥35岁的高龄孕妇等,无创DNA检测是较好选择。
羊水穿刺(孕16 - 22周):在超声引导下,用穿刺针经腹壁、子宫壁进入羊膜腔,抽取一定量羊水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基因检测等。这是诊断胎儿染色体疾病的“金标准”,能准确判断胎儿是否存在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但有一定流产风险(约0.5% - 1%),需在充分了解利弊后谨慎选择。
系统超声检查(大排畸,孕20 - 24周)——胎儿结构“大体检”
这是孕期重要一次B超检查,通过高分辨率超声仪器,对胎儿头部、面部、脊柱、心脏、腹部脏器、四肢等进行全面细致检查。能排查出大部分严重结构畸形,如无脑儿、脊柱裂、先天性心脏病、唇腭裂、肾积水、多指(趾)等。检查前,孕妇无需空腹,可适当活动,让胎儿处于活跃状态,便于医生观察各个部位。若发现胎儿结构畸形,医生会根据情况给予产前诊断、遗传咨询和后续处理建议。
糖耐量试验(OGTT,孕24 - 28周)——妊娠期糖尿病“侦察手”
用于筛查妊娠期糖尿病。检查前一天晚上10点后禁食禁水,第二天早上空腹抽取静脉血,然后将75g葡萄糖溶于300ml水中,5分钟内喝完,分别在喝糖水后1小时、2小时各抽取一次静脉血,检测血糖值。正常标准为空腹血糖<5.1mmol/L,1小时血糖<10.0mmol/L,2小时血糖<8.5mmol/L,任何一项血糖值达到或超过上述标准即可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若未及时控制,可能导致胎儿过大、难产、新生儿低血糖等并发症,还会增加孕妇日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确诊后,孕妇需遵循医生的饮食和运动建议,必要时使用胰岛素治疗,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常规检查持续跟进——健康动态“监测仪”
体重、血压测量:孕中期体重增长应保持合理范围,一般每周增长约0.35 - 0.5kg。血压监测能及时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期症状,如血压轻度升高或波动。若体重增长过快或血压持续升高,需进一步检查和干预。
宫高、腹围测量:通过测量宫高和腹围,初步评估胎儿生长发育情况。医生会根据测量值绘制妊娠图,与正常标准进行对比,判断胎儿大小是否与孕周相符。若宫高、腹围增长过快或过慢,可能提示胎儿生长过快(巨大儿)、生长受限或羊水过多、过少等问题,需进一步检查和处理。
胎心率听诊:使用多普勒胎心仪听取胎心音,正常胎心率在110 - 160次/分。听到宝宝有力的心跳声,能让孕妇安心。若胎心率异常,如持续过快或过慢,可能提示胎儿宫内缺氧,需及时进行胎心监护等进一步检查。
孕晚期:迎接宝宝降临的最后保障
胎心监护(NST,孕28周后定期进行)——胎儿宫内“安检仪”
通过胎心监护仪记录胎心率变化,了解胎儿在宫内的储备能力和是否缺氧。正常情况下,胎心率会有一定波动,如果胎心监护结果显示胎心率基线平直、变异减少或出现频繁的晚期减速等异常情况,提示胎儿可能存在宫内缺氧,需要及时处理。一般孕晚期每周需进行1 - 2次胎心监护,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羊水过少等,可能需要增加胎心监护的频次。
产科B超检查——分娩前“全面摸底”
评估胎儿大小、胎位、羊水、胎盘情况:孕晚期胎儿生长迅速,通过B超检查能准确了解胎儿大小是否与孕周相符,胎位是否正常(大部分胎儿为头位,有利于自然分娩),羊水是否适量(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影响胎儿健康),胎盘的位置和成熟度(胎盘成熟度分为0 - Ⅲ级,随着孕周增加,胎盘逐渐成熟老化)。若胎儿过大或胎位不正,可能增加难产风险,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建议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
脐血流检查:检测胎儿脐动脉的血流阻力,评估胎盘的血液循环功能。脐血流阻力异常可能提示胎儿宫内缺氧或胎盘功能不良,需进一步检查和处理,必要时提前终止妊娠。
骨盆测量(孕30 - 32周)——分娩方式“决策依据”
医生会通过内测量或外测量的方式,评估孕妇的骨盆大小和形态是否适合自然分娩。骨盆狭窄是导致难产的重要原因之一,提前测量骨盆有助于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若骨盆狭窄,自然分娩难度大,可能需要选择剖宫产。
B族链球菌(GBS)筛查(孕35 - 37周)——新生儿健康“守护盾”
通过阴道和直肠拭子取样,检测孕妇是否感染B族链球菌。B族链球菌是常见的阴道和直肠定植菌,正常情况下不会对成人造成危害,但在分娩过程中可能传染给新生儿,导致新生儿肺炎、败血症、脑膜炎等严重疾病。如果GBS筛查阳性,在分娩时医生会给予抗生素预防性治疗,降低新生儿感染的风险。
常规检查不松懈——健康防线“再加固”
体重、血压、宫高、腹围、胎心率测量:持续监测孕妇和胎儿的基本情况,及时发现体重增长过快、血压升高、胎儿生长受限或巨大儿等问题。
血常规、尿常规复查:了解孕妇是否存在贫血、感染等情况。孕晚期孕妇对铁的需求量增大,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定期检查血常规有助于及时发现并纠正贫血,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孕期检查的每一项项目都如同守护母婴健康的卫士,它们相互配合、层层把关,为新生命的平安降临保驾护航。孕妇们要重视孕期检查,按时、按要求完成各项检查,积极配合医生,共同迎接健康宝宝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