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产期作为母婴健康的关键阶段,涵盖妊娠28周至产后7天,其管理质量直接影响妊娠结局。完全性前置胎盘作为妊娠期严重并发症,因胎盘完全覆盖宫颈内口,导致产前出血、早产及围产儿死亡率显著升高。其管理需结合孕周、出血量及母胎状况,通过期待治疗、手术干预及多学科协作实现精准防控。
一、早期诊断与风险分层:超声与MRI的联合应用
完全性前置胎盘的诊断依赖影像学技术。经阴道超声可清晰显示胎盘下缘与宫颈内口的关系,若妊娠28周后胎盘覆盖宫颈内口,即可确诊。对于合并胎盘植入的高危病例,磁共振成像(MRI)可进一步评估胎盘侵入肌层的深度及范围,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风险分层需结合母体因素与胎盘特征。高龄产妇(≥35岁)、多胎妊娠、既往剖宫产史者因子宫瘢痕或内膜损伤,更易发生胎盘植入,术中出血风险增加。此外,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者因代谢紊乱,可能加重胎盘缺血,需动态监测血压、血糖及凝血功能。
二、期待治疗:延长孕周与并发症防控
对于孕周<34周、出血量少且母胎状况稳定者,期待治疗的核心目标是延长孕周、促进胎儿肺成熟并减少出血风险。具体措施包括:
绝对卧床休息:采取左侧卧位以改善子宫胎盘血液循环,避免剧烈运动、性生活及长途旅行,减少宫缩诱发出血的可能。
宫缩抑制剂应用:若出现先兆早产,需使用硫酸镁注射液、盐酸利托君注射液或硝苯地平缓释片抑制宫缩。硫酸镁通过降低子宫平滑肌兴奋性发挥作用,而盐酸利托君通过激活β2受体松弛子宫肌层。用药期间需监测心率、血压及血钾水平,避免与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联用。
促胎肺成熟治疗:孕周<34周且预计7日内可能分娩者,需肌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该药可刺激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合成,降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
感染防控:合并胎膜早破或发热者,需及时应用头孢呋辛酯片等抗生素预防感染,避免因免疫力下降引发产褥感染。
三、终止妊娠:手术时机与术式选择
终止妊娠的决策需综合孕周、出血量及胎儿存活能力。对于大量阴道出血(≥500ml)、休克、胎儿窘迫或孕周≥36周者,需立即行紧急剖宫产。计划性剖宫产则适用于孕周34-36周、反复少量出血且母胎状况稳定者。
手术关键在于避免胎盘损伤及控制出血。选择子宫下段横切口可避开胎盘,若切口无法避开,需快速娩出胎儿并剥离胎盘。术中需备足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必要时行子宫动脉结扎、B-Lynch缝合术或子宫切除术。对于疑似胎盘植入者,可在术前预防性栓塞子宫动脉,通过股动脉穿刺置管注入明胶海绵颗粒,减少术中出血量。
四、特殊人群管理:个体化方案与多学科协作
高龄产妇:需加强产前检查频率,密切监测血压、血糖及胎盘位置变化。高龄者因血管弹性下降,更易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需提前干预。
多胎妊娠:完全性前置胎盘合并双胎者,因子宫过度膨胀,出血风险更高。需提前住院观察,必要时在孕34周前终止妊娠。
瘢痕子宫:既往剖宫产史者因子宫下段肌层薄弱,更易发生胎盘植入。术中需警惕子宫破裂,若出血难以控制,需果断行子宫切除术。
合并感染: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或胎膜早破者,需及时应用广谱抗生素,并加强产后监护,预防感染性休克。
五、产后管理:随访与心理支持
剖宫产术后需定期复查超声,评估子宫切口愈合情况及胎盘附着面血窦闭合状态。监测血红蛋白水平,预防贫血。若出现阴道持续出血或腹痛,需警惕晚期产后出血。
心理支持同样关键。因疾病可能导致早产或紧急手术,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医护人员需提供心理疏导,鼓励家属参与陪伴,帮助患者建立康复信心。
结语:科学防控与人文关怀的双重守护
完全性前置胎盘的围产期管理,是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从早期诊断的风险分层,到期待治疗的精准干预,再到终止妊娠的术式选择,每一步决策均需以母婴安全为核心。多学科协作(产科、麻醉科、介入科、新生儿科)的紧密配合,可显著降低术中出血量及围产儿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