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胎盘是妊娠晚期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核心特征为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部分或完全覆盖宫颈内口,导致妊娠期无痛性阴道出血、早产及胎儿窘迫等风险显著增加。临床对前置胎盘的精准诊断与分类,是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保障母婴安全的关键。
一、前置胎盘的诊断标准:多维度评估与动态监测
前置胎盘的诊断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及影像学证据,形成完整的临床证据链。
(一)高危病史筛查
孕妇若存在多次人工流产、宫腔操作史(如清宫术、子宫肌瘤剔除术)、产褥感染、高龄(≥35岁)、剖宫产史或多胎妊娠等高危因素,其子宫内膜损伤或子宫形态异常可能导致胎盘附着位置异常。例如,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处血供不足,可能诱发胎盘低置或前置。
(二)典型临床表现
妊娠晚期(通常≥28周)或临产时,孕妇可出现无诱因、无痛性反复阴道出血。出血量与胎盘覆盖宫颈内口的面积相关:完全性前置胎盘可能因胎盘剥离面积大导致急性大出血,表现为面色苍白、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边缘性前置胎盘则以少量暗红色出血为主,休息后可自行停止。
(三)体格检查特征
腹部触诊可发现子宫软、轮廓清晰,无压痛,子宫大小与孕周相符,但胎先露部高浮(胎头未入盆)或胎位异常(如横位、臀位)。听诊时,在耻骨联合上方可闻及胎盘血管杂音,提示胎盘位置低。
(四)影像学证据:超声与磁共振的联合应用
超声是前置胎盘诊断的“金标准”,包括经腹超声与经阴道超声两种方式。经腹超声需充盈膀胱以清晰显示子宫下段,而经阴道超声(排空膀胱后)可更近距离观察胎盘与宫颈内口的关系。诊断要点包括:
胎盘位置:胎盘下缘距离宫颈内口的距离<20mm(低置胎盘)或覆盖宫颈内口。
胎盘边缘形态:观察胎盘边缘是否整齐,有无血窦形成或胎盘植入征象。
动态监测:妊娠中期胎盘覆盖宫颈内口的比例较高(约1/2),但随着子宫下段拉伸,部分胎盘可“上移”至正常位置,需定期复查超声确认。
对于怀疑胎盘植入(尤其是附着于后壁的前置胎盘),磁共振成像(MRI)可提供更清晰的软组织对比,明确胎盘与子宫肌层的关系,辅助诊断凶险性前置胎盘。
二、前置胎盘的分类方法:基于胎盘与宫颈内口的空间关系
根据胎盘边缘与宫颈内口的位置关系,前置胎盘可分为以下四类,其临床风险与处理策略存在显著差异。
(一)完全性前置胎盘(中央型)
胎盘组织完全覆盖宫颈内口,是风险最高的类型。妊娠晚期可能因宫颈扩张或宫缩导致胎盘剥离,引发致命性大出血。此类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避免性生活及剧烈运动,妊娠36周后应住院观察,多数需行剖宫产终止妊娠。
(二)部分性前置胎盘
胎盘部分覆盖宫颈内口,覆盖范围介于完全性与边缘性之间。出血风险较完全性前置胎盘低,但仍需密切监测。若覆盖面积较小且出血量少,可尝试期待治疗至足月;若覆盖面积大或出血频繁,需提前终止妊娠。
(三)边缘性前置胎盘(低置胎盘)
胎盘边缘附着于宫颈内口边缘,但未超越内口。此类患者出血风险相对较低,多数可维持至足月妊娠。妊娠晚期需避免重体力劳动及便秘,定期超声监测胎盘位置变化。部分患者因子宫下段拉伸,胎盘可“上移”至正常位置。
(四)低置胎盘
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边缘距离宫颈内口的距离<20mm,但未达到宫颈内口。此类患者出血风险最低,但仍需警惕妊娠晚期胎盘边缘剥离。处理原则与边缘性前置胎盘相似,强调个体化评估。
三、临床处理原则:风险分层与精准干预
前置胎盘的处理需根据胎盘类型、出血量、孕周及胎儿情况综合制定方案。
期待治疗:适用于出血量少、胎儿未成熟的患者,包括卧床休息、止血、纠正贫血(血红蛋白>110g/L)及促胎肺成熟(妊娠<35周时使用地塞米松)。
终止妊娠时机:完全性前置胎盘建议妊娠36—37周终止;边缘性前置胎盘可期待至38周后;若出现大出血或胎儿窘迫,需紧急剖宫产。
分娩方式选择:完全性前置胎盘必须剖宫产;边缘性前置胎盘若宫颈条件成熟且出血少,可尝试阴道试产,但需备血及紧急剖宫产条件。
结语:规范诊断与分类,守护母婴安全
前置胎盘的诊断与分类是产科临床的核心技能之一。通过高危病史筛查、典型临床表现识别、超声与磁共振的精准评估,可实现早期诊断与风险分层。四类前置胎盘的分类方法为临床处理提供了明确依据,从期待治疗到终止妊娠的决策需基于个体化评估。未来,随着超声技术的进步(如三维超声、弹性成像)和胎盘植入预测模型的完善,前置胎盘的管理将更加精准,为母婴安全筑牢防线。